理想汽车启动「第二次创业」, 真正的估值才刚刚开始

  • 2025-07-21 18:38:09
  • 484

李想赌的不是成为下一个特斯拉或苹果,而是成为汽车界的OpenAI

7月17日香港股市,理想汽车(02015.HK)股价突然强势拉升,盘中涨幅一度突破10%,最终以9.73%的涨幅收盘,成交额高达49.36亿港元,领涨蓝筹股。至7月18日,理想汽车延续涨势,截至发稿日期报124.50港元/股,总市值突破2500亿港元。

资本市场的热烈反应并非凭空而来,昨日,理想汽车同时公布了两项关键进展,即首款纯电SUV i8正式开启预售,价格为35万-40万元。在同一时间,理想汽车宣布历时2年3个月建设的“九纵九横”高速超充网络核心路段贯通。

消息发布后的两天时间里,理想汽车股价连续飘红。在这背后,投资者到底在为什么而兴奋?

为什么是“创业”?

比起行业内经常提起的战略扩张,汽车有文化更倾向于称这是“李想的第二次创业”,视角的改变,在于市场的紧迫性以及理想汽车战略的升维——“战略扩张”四字的松弛感太过明显,而“创业”则有更强的必然性。

2025年4月,理想L系列累计交付突破100万辆,成为新势力中首个达此里程碑的车系。但是,在理想汽车高速增长的背后,纯电转型的窗口期正在收紧,譬如今年上半年增程是与混动的增长明显放缓,两者“可油可电”的优势,正被充电网络和快充技术瓦解。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全国公共充电桩数量在2025年5月突破408万台,月均新增8.6万台,城际超充站密度大幅提升。

对此,行业多位大佬如蔚来李斌曾表示:“增程是过渡方案,纯电才是终局。”而李想也曾坦言:“2025年至少有5个以上企业,是因为看到L9成功了,在做一模一样的产品,增程这条赛道,从蓝海变红海,卷得昏天暗地。理想急需寻找新的突破口,建立差异化的护城河。”

纯电的转型刻不容缓,但更深层的驱动力来自李想对企业本质的重新定义。

在李想看来,汽车终将进化为“空间机器人”,而理想必须成为掌握基座模型的人工智能企业,而非传统车企。这一战略从理想汽车的命名方式中就能看出,理想公司全名始终为“车和家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未加入“汽车”二字,正是为未来埋下伏笔。

那么,什么又是李想对企业的重新定义?可以从愿景升维、研发重构以及组织变革三大方面谈起。

2024年,李想将公司定位从“移动的家”改为“硅基家人”,提出人工智能三阶段演进,即工具到助手,再到硅基家人,他甚至设想“AI延续人类记忆”,这种颠覆传统的愿景,毫无疑问已远超车企范畴。

而在2025年,理想研发投入超100亿,近半数押注AI,其自研操作系统“星环OS”开源,VLA大模型(视觉-语言-动作)采用“快慢双系统”架构,试图让汽车进化为“空间机器人”。

此外,有消息透露,理想汽车正放弃华为PBC模式,回归OKR管理。前者由IBM提出,要求员工与企业签订“绩效军令状”,是狼性文化的代表,而后者则是由英特尔公司创始人安迪·葛洛夫(AndyGrove)发明,旨通过透明目标和关键成果激发自驱力与创新。

对此,行业分析人士认为:”华为PBC模式太重业绩,与理想汽车现阶段转型的需求不符,而OKR管理的敏捷协作特征,更适配其纯电战略转型,能够实现快速试错与跨部门协同。”

总结而言,创业与扩张的本质差异,在于“归零心态”。2019年理想ONE交付时,李想的目标是“活下来”;2025年的纯电转型,则是要在AI时代“重新定义生存”。

在这场创业过程中,李想赌的“不是成为下一个特斯拉或苹果,而是成为汽车界的OpenAI。”

第二次创业怎么玩?

理想i8开启预订,远不止是一款新车的亮相。李想同步亮出的两大绝招,即耗时2年3个月建成的“九纵九横”高速超充网络核心路段贯通,以及下半年将落地的VLA司机大模型,与i8一起组成了品牌环环相扣的战略拼图。

汽车有文化认为:第二次创业的理想,创造的远不止纯电汽车,而是一个用技术重新定义“家”的未来。

从产品端分析,作为理想第二款纯电车型,i8直接瞄准了30万元以上纯电SUV的市场空白,并延续了理想对家庭场景的深度理解。具体而言,理想i8车长近5.1米,标配六座布局,第二排配备娱乐屏和小桌板,第三排独立空调出风口,瞄准家庭用户的长途出行需求。

但i8的核心突破不仅仅在于场景能力,还有配套的5C超充能力以及理想在基建以及AI领域的研发作为捆绑,与苹果公司追捧的“成套销售”理论如出一辙。

在基建端,理想汽车“九纵九横”网络以日均新增4座超充站的速度推进,覆盖全国18条核心高速干线。截至6月底,已建成958座高速超充站,平均每152公里布局一座,密度居车企自建网络之首,如G4京港澳高速部署32座、G42沪蓉高速达40座,精准覆盖经济主动脉,其年底目标4000座高速超充站的总规模,将彻底解决纯电车型的里程焦虑,为i8等产品铺路。

基础设施铺路的同时,理想在AI领域的布局,并未停留在智能座舱的语音助手升级,亦或是常规的智驾系统迭代,而是直指驾驶决策核心。其新一代智驾方案MindVLA即视觉-语言-动作大模型,借鉴心理学“快慢思考”理论构建双系统架构。

其中,快系统运行于单颗Orin-X芯片,通过端到端模型实时输出驾驶轨迹,响应速度达毫秒级;慢系统则基于22亿参数视觉语言模型,在另一颗Orin-X芯片上解析复杂场景语义,输出层级规划。

例如遇到施工路障时,慢系统分析“右车道受阻需左绕行”,快系统据此高频优化轨迹。这套方案计划于下半年通过OTA推送给搭载Thor-U芯片的L系列车型,实现“像人一样开车”的主动协同驾驶。

产品定义体验,解决家庭出行空间需求;基建扫清障碍,消除补能焦虑;AI重构内核,让驾驶更安全省心。理想的“三板斧”看似分散,实则统一于用户场景,构成纯电转型的完整闭环。

这些动作也同时表明,理想的“第二次创业”本质上是一场从“造车”向“造人工智能”的跃迁。

因此,资本市场之所以看好理想,是因为看清楚了这一整套的转型逻辑。其中,长江证券指出,i8切入的市场存在空白,配合超充网络建设,纯电车型销量空间可观。而方正证券预测,2025年理想营收将突破1601亿元,净利润达97.4亿元。

尽管转型受到热捧,但李想依然相当谨慎与务实。在市场端,他曾坦言理想“还没有小米的人气”。在技术端,他明确表示100%会做人形机器人,但前提是先攻克更“简单”的汽车机器人,同时他拒绝布局Robotaxi,坚持“家”的场景优先。

这种聚焦与克制,恰是二次创业不被风口带偏的关键。

有文说

股价波动只是资本市场对理想转型的即时反应,而真正的价值重估才刚刚开始。

面对未来,理想汽车的转型之路注定崎岖,如产能、用户认知转换、技术商业化都是关卡,但李想胜在目标清晰、态度笃定,他曾在内部的全员信中表示:”到2030年,理想汽车要成为全球人工智能领导者“,能否如愿以偿,今年将是关键一战。(汽车有文化 欧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