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宝申一年减薪1000多万元后, 隆基绿能依然在亏!
- 2025-07-24 14:18:10
- 291
近日,隆基绿能发布2025年半年度业绩预告显示,预计上半年实现归母净亏损24亿元-28亿元,同比收窄46.6%-54.2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亏损为32亿元-36亿元,同比收窄31.78%-39.36%。尽管报告期内“签单量及出货量快速增长”,同比减亏的表现背后,却难以掩盖增量不增收的残酷现实。
有意思的是,隆基绿能在业绩预告中还强调:“公司不断加强内部运营管理,主要产品单位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及资产减值损失快速下降,实现同比大幅减亏。”言下之意,减亏离不开“降本”的功劳。具体怎么做呢?除了一度引发热议的裁员之举,从董事长自己身上也能看出一二。2024年,钟宝申薪酬为89.55万元,也就是在上年度已减薪332.61万元的基础上,再减1064.40万元,降幅达到92.24%。
产品卖归卖、成本降归降,亏损仍在持续。从财务操作的争议到技术路线的摇摆,从组织管理的失序到行业生态的恶化,究竟是什么困住了隆基绿能?
自我消耗:战略与管理的“双重迷失”
透视财务数字,背后是隆基长期存在的“财技依赖症”。2023年9月,隆基将组件质保金比例从1%骤降至0.69%,一次性冲回9.66亿元利润,使得当年二季度利润飙至55亿元的历史峰值,随后却一路滑坡。这种偏离行业惯例的会计调整,显然违背了会计准则的“谨慎性原则”——光伏组件需经受25年以上的户外考验,远低于同行的质保金计提,不仅放大了未来赔付风险,更暴露了其通过财务手段粉饰业绩的倾向。
与此同时,固定资产折旧的“巧妙”处理进一步加剧了利润水分。2024年年报显示,隆基房屋及建筑物固定资产仅51亿元,远低于晶科(158亿元)、TCL中环(162亿元)等同行,仅此一项每年即可少计提约5亿元折旧。其机器设备折旧系数亦为行业最低,远低于晶科、天合等企业,通过压低折旧成本营造“成本领先”假象,而非依靠技术迭代实现真正的降本。
战略层面的反复摇摆更容易让企业陷入被动。在光伏技术从P型向N型转型的关键期,隆基先是对TOPCon技术持观望态度,后又匆忙布局30GW产能,最终却在2024年全面转向BC技术,甚至计划将部分TOPCon产线改造为BC产线。但业内普遍认为,TOPCon转BC的改造难度极大且无先例可循,这种“翻烧饼”式的战略调整,不仅造成巨额沉没成本,更错失了技术迭代的窗口期。正如其董事长钟宝申在2024年年报中坦言:“HPBC一代产品功率、成本未与竞品拉开差距却大规模投产,导致库存激增和跌价损失”。
组织管理的失序则加剧了内耗。2024年,隆基员工总数从7.5万人锐减至3.8万人,减幅达49.57%,其中技术人员减少7324人、职能人员减少4764人。裁员过程中,“每月只上9天班”“长期放假压低补偿标准”等争议手段,不仅重创员工凝聚力,更暴露了其管理体系的粗放——基层反映“3个领导管2个下属”“入职1周换4个领导”的乱象,显示组织架构冗余与权责不清已成为效率障碍。
集体困境:扩张、内卷与创新“陷阱”
在一定程度上,隆基的困境并非个案。2024年,申万光伏设备板块68家企业中31家亏损,亏损面达46%;2025年上半年,通威、晶澳等头部企业合计亏损超百亿元,全行业陷入“量增价跌”的恶性循环。这种困境的根源,在于行业长期存在的“扩张成瘾症”。
过去五年,光伏企业在“碳中和”的政策红利下盲目扩产,2023年全产业链产量同比增长超60%,远超全球装机需求增速。隆基自身亦未能幸免,2023年员工规模从6万人骤增至8.2万人,为后续产能过剩埋下隐患。当市场需求增速跟不上产能扩张步伐,价格战成为必然——2024年硅料价格从30万元/吨暴跌至5万元/吨,组件价格腰斩至1元/瓦以下,企业利润空间被彻底挤压。
技术路线的无序竞争进一步加剧了内卷。当前TOPCon、HJT、BC等技术路线并行,企业为争夺话语权陷入“专利围剿”。2025年以来,隆基、晶科、天合等头部企业均卷入专利纠纷,部分企业甚至购买海外“僵尸专利”攻击对手。这种内耗式竞争不仅消耗了大量研发资源,更阻碍了行业技术标准的统一——隆基虽宣称BC技术为“终极路线”,但其产品在集中式电站场景中溢价不足5分钱,远不及分布式市场的优势,显示技术路线的“场景适配性”被忽视,盲目追求“技术高地”反而导致资源错配。
更值得警惕的是“创新陷阱”。部分企业将营销包装等同于技术突破,如隆基2024年投入7.82亿元市场推广费,远超晶科(3.9亿元)、通威(3亿元),这种“舆论军备竞赛”迫使同行被动跟进,形成“营销费用挤占研发投入”的怪圈,真正的基础研究反而被边缘化。难怪有人说,“光伏企业前几年赚的钱,不是投入研发,而是全砸进了扩产和营销,一旦市场下行,便无缓冲余地”。
破局之难:周期惯性与转型阵痛
光伏行业的深层矛盾,本质上是“资本狂欢”后的周期反噬。
高瓴资本对隆基的投资轨迹颇具代表性:2020年以158亿元入股,成本约35元/股,2021年浮盈超124亿元,到2025年股价跌至14元左右,浮亏近70亿元。这种巨额落差不仅反映了单一企业的兴衰,更揭示了资本与产业周期的错配——光伏作为技术密集型行业,本应遵循“研发-迭代-规模化”的渐进路径,却在资本推动下陷入“扩产-降价-再扩产”的恶性循环。
对于隆基而言,转型阵痛或才刚刚开始。BC技术虽被寄予厚望,但2025年一季度其BC组件出货4.32GW,仅占总出货的25%,且包含部分HPBC一代库存及代工产品,实际有效产出远低于50GW的规划目标。更关键的是,BC技术在集中式电站市场缺乏竞争力,而隆基传统优势的集中式业务正面临通威、协鑫等新势力的冲击,这种“优势失焦”使其陷入“分布式难放量、集中式守不住”的两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