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价等于偷工减料? 起火概率增加, 中国车在海外或重蹈摩托车覆辙

  • 2025-07-12 18:17:32
  • 927

随着汽车行业的价格战导致的诸多弊端被越来越多地披露,中国汽车的长远未来已蒙上阴霾,特别是在海外市场,低价已逐渐与低质挂钩,这可能导致在过去两年刚刚达到辉煌的中国汽车迅速在海外市场败落,就如当年的摩托车那样。

根据J.D. Power、《中国新车质量研究(IQS)》等众多分析机构的研究报告指出,中国汽车与外资车在产品质量、服务质量方面都存在一些差距,而这些差距随着大批车主使用国产车较长时间之后逐渐暴露,特别是新造车。

在产品质量方面,筷子悬挂、铝代铜、隔音棉等诸多材料和品质问题都被媒体揭露,特别是视频平台的兴起,许多修车界人士拍视频揭露这些问题,当然由于当下的环境,这些人士基本不会指名道姓,然而恰恰因为不敢指名道姓,导致的结果就是消费者对所有国产车都产生疑虑。

特别是对于新造车而言,新造车造的全都是新能源汽车,这些质量问题可能导致起火概率增加,因为新能源汽车以铝代铜,而铝的电阻率是铜的1.68倍,而新能源汽车中存在着不少高压线束,电阻率较高的铝线导致发热量大幅增加,加速线束的老化,增加了新能源汽车起火的概率,而新能源汽车起火的可怕如今众所周知。

至于售后服务,恰恰也是这类企业较为明显,某快速发展的新造车,将零售和售后分开,之前就有分析机构指出它的零售店有200多家,而售后服务店却只有100多家,这种偏重销售的做法,导致的结果就是有车主买车后,在维修保养的时候竟然要来回跑车700公里,让他深刻感受到汽车售后服务不完善给他带来的巨大困扰。

如果说上述问题还只是仅是造成国内消费者的困扰,而这些问题在国际上造成的影响,却可能对中国汽车走向海外市场造成灾难性的后果,而这些后果如今已逐渐显现,对中国制造更可能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今年前4个月,中国对俄罗斯汽车出口量只剩下15.5万辆,相比2024年同期的30.5万辆暴跌49.2%,而此前俄罗斯媒体就曾报道指中国汽车在俄罗斯存在更容易锈蚀的问题,中国汽车对俄罗斯的出口暴跌与这些质量问题的暴露很难说没有关系。

泰国市场的数据指出中国汽车的残值率远低于日本车,同样年限的中国汽车残值率只是比日本车的一半高出一点,这更是让人想起中国摩托车在东南亚市场的惨重教训。

2000年前后,中国摩托车大举进攻东南亚市场,以超低的价格抢占市场,当时中国摩托车甚至低质170美元一辆,一度快将日本摩托车挤出越南市场,然而随后很快越南消费者就吐槽中国摩托车偷工减料、耐用性极差,往往两三年就报废,如今中国摩托车在越南已基本没有市场,日本摩托车却在越南大行其道。

这样的例子,提醒了中国汽车,品质口碑非常重要,特别是汽车这种高价值的产品,一辆汽车是一个家庭的大部分财富,消费者买车更是非常看重质量,一旦口碑败坏了,汽车在海外市场将更难有重来的机会。

这些问题都提醒着当下正处于辉煌的中国汽车行业,需要沉下心来认真造车,把好质量关和服务关,而汽车行业也已有清醒的人士对此提出警告,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就指出“什么样的工业产品能降10万还得到质量保证?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但愿更多中国汽车行业的人士能明白这种杀鸡取卵式的做法对汽车行业的长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