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点号·热评|AI生成视频: 影视行业的效率革命与价值锚点

  • 2025-09-26 06:11:13
  • 951

当成本5000元的AI短片《潜入梦海》在上海电影节惊艳亮相,当纯AI生成短剧《兴安岭诡事》3天播放量破3500万,AI生成视频正撕开影视行业的传统帷幕,既带来生产逻辑的重构,也引发关于艺术本质的深思。这场变革不是技术对行业的颠覆,而是工具与创作的重新磨合。

AI为影视行业注入了“降本增效”的强心剂。传统影视制作中,《只此青绿》一个诗意镜头需7人团队忙7天,AI介入后1人半天即可完成;《雪龙号》场景制作借助AI技术,成本直降三分之二。更关键的是创作门槛的瓦解:工科生用AI拿下影视创作金奖,4人小团队仅凭开源工具就能拍出百万级特效短片,让创意不再受制于设备与资金。从《安国夫人》的虚拟战争场景,到TVBAI短剧的数字人主演,AI正让“拍不出来”的想象落地。

但技术红利背后,行业正遭遇多重挑战。迪士尼等巨头起诉AI公司侵权的案例,直指训练数据“源头盗用”与生成内容“高度相似”的版权困局。演员行业更面临结构性冲击,已有演员开始出售AI数字人,业内预测3年内虚拟形象或可媲美真人表演,演技拙劣的演员将首当其冲被替代。更值得警惕的是内容同质化,当前AI短剧六成以上聚焦“豪门恩怨”等套路题材,陷入数据驱动的创作茧房。

拨开技术迷雾,影视的核心价值从未改变。陈凯歌的判断切中要害:AI能生成瑰丽场景,却代替不了导演的判断与演员发自灵魂的表演。中影打造自主影视AI大模型、联合高校培养跨界人才的实践,则指明了破局方向——技术需适配艺术规律,而非反之。正如《流浪地球2》用AI提升特效效率却坚守叙事核心,未来的精品创作,终将是“AI做减法,创意做加法”。

未来影视行业,终将是技术与人文的共生场。AI承担分镜设计、特效渲染等重复性劳动,创作者专注故事打磨与情感表达;算法解决技术难题,人类坚守文化内核。当工具理性与艺术灵性形成合力,影视行业定能在AI浪潮中,既保持产业活力,又守住文化根脉。

壹点号会飞的王会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