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给“比亚迪2030年前取代丰田登顶全球销量第一”的乐观泼冷水

  • 2025-07-11 19:12:14
  • 933

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帮点一下爱心和小星星,如果你有什么想法也可以在评论区分享讨论,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这样会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

创作不易,感谢您的支持。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过去5年,比亚迪的年销量数据:

2020年销量约41.6万辆;2021年销量约73万辆,同比增长75.4%;2022年销量约186.9万辆,同比增长155.9%;2023年销量约302.4万辆,同比增长61.9%;2024年销量约427.2万辆,同比增长41.3%。

2025年比亚迪的销量有望突破550万辆。

不可否认,比亚迪是目前全球增长势头最为强劲的车企,凭借着自己十年如一日积累下来的技术和产业链,不仅成为了全球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领军企业,而且已经是全球汽车格局的“变量制造者”。

于是很多人开始鼓吹,比亚迪将在2030年前取代丰田,成为全球销量第一的车企。

但是,事情真的是这样的吗?

我们先别被表面的销量数字和海外扩张速度迷惑。风口之下,比亚迪的未来,其实远比你想象的更复杂、更具挑战性。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比亚迪的刀片电池以及DM-i混动技术,确实构筑了一堵坚固的壁垒。

但这些“尖刀”在全球市场真的同样锋利吗?

我们知道,欧洲的安全标准、美国的贸易壁垒、东南亚的本地化服务,都是任何一家想全球化的公司必须跨越的门槛。技术护城河并非一成不变,专利墙亦无法阻拦在全球化过程里,对于政策、文化以及品牌认知所面临的多重考验。

比亚迪的全球化,是一场速度与深度的赛跑,短期销量暴涨背后,长期的品牌积淀和本地化运营才是决胜关键。

再看丰田,很多人都嘲笑它在电动化上的“慢半拍”,但你有没有想过,这种“慢”有没有可能是另一种战略?

丰田在固态电池以及氢能技术方面持续地进行投入,选择在行业发生大变局之际,会不会“厚积而薄发”。

一旦固态电池技术真正实现量产,电动车的续航、其安全性以及充电速度都将被重新定义。

丰田的传统混动以及燃油车的技术积淀,未必就不能够转化成下一个时代的竞争优势。

更值得警惕的是,比亚迪的全球化红利窗口,正快速地、逐渐地收窄。

欧美政策渐趋严格,本地品牌逐步崛起,这意味着中国的新能源车企务必加速推进全球品牌以及服务体系的建设,不然轻易就会陷入那种“价位虽低但风险颇高”的困境之中。

比亚迪的电池自供模式,确实带来了毛利率方面的优势,不过上游的锂价波动,以及下游的市场需求变化,都有可能随时对游戏规则进行改变。

欧盟关税,美国制裁,以及地缘政治摩擦,这些不确定性因素才是能够决定比亚迪未来的真正变量。

真正的行业颠覆者,绝不是靠一时的销量和技术领先,而是能否在,全球化、产业链、品牌认知等,多维度持续进化。

比亚迪的挑战,不只是如何“跑得快”,更是如何“站得稳”。

丰田的软肋,不只是电动化进程缓慢,更是在于其能否在新旧技术的切换过程中,依然保持创新的能力以及对市场的敏感程度。

未来十年,新能源车的主宰权属于谁,答案绝不会在一场销量对决之中揭晓,而是在那无数次的技术突破、产业链的重构以及全球市场的博弈当中,逐步地浮现出来。

比亚迪的胜利,是中国制造、技术自信和全球化野心的“狂飙”。

但如果不能在全球市场,分别建立起真正的品牌认同以及具备良好的服务能力,这场“狂飙”随时有可能被现实“踩下刹车”。

丰田的坚守,是对长期主义的执着和对技术周期的深度把握。

下一个时代的汽车王者,既要有比亚迪的速度,也要有丰田的耐力。

谁能在不确定性中,持续地进行进化,谁才能够真正地主宰新能源时代的天平。

所以不需要对比亚迪的“狂飙”过度鼓吹,我们不否认比亚迪的这些年的进步,但也别过分低估丰田在汽车领域几十年的积累。

比亚迪的“快”以及丰田的“慢”,不过是百年汽车工业变革中的两条路径之间的一场博弈。

究竟谁能够最终胜出,目前而言,远远还没到能够下定论的时候。

朋友们。你们觉得我说的有没有道理呢?欢迎在评论区发表你的看法,记得别狂喷。